• 古往今来,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无疑明是非,分黑白,而如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大英帝國的經驗:喪失美洲,帝國的認同危機與社會蛻變

历史传记 4年前 (2020-01-26)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文章目录[隐藏]

内容简介

從新教帝國到世界帝國,從喪失美洲到縱橫七海,

大英帝國」其實是跨越兩種不同面相,經過解體再重組的「兩個帝國」?

移民、奴隸解放、百貨公司、商品與人的流動……

從社會生活史的「柔性帝國」角度,描繪不為人知的「帝國側臉」,

如此便會勾勒出一幅饒富趣味的景象。

當我們提到「大英帝國」時,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優雅的下午茶、強大的海軍、大英博物館的精美收藏、還是小說家福斯特和毛姆筆下的異國風情?

然而,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卻是從「領土喪失」開始建構起的?

美洲殖民地的獨立在傳統的大英帝國史中,往往只被視為一段不重要的插曲。然而,本書作者大膽地提出一個論點:美洲的喪失,才是大英帝國由「新教帝國」,重組為「世界帝國」的一大關鍵!

■「美洲喪失」帶來的衝擊──帝國認同的瓦解與重組

英國在十八世紀初,已經具備了「帝國」的形式;然而,這個帝國不過是個橫跨大西洋兩岸的國度,聯繫母國與殖民地的,是共通的新教信仰。透過新教,凝聚了「我們都是英國人」的認同。但,美國獨立卻打破了這種脆弱的紐帶。

同為新教徒的美國人與天主教的法國聯手,打敗了英軍,對英國人造成很大的衝擊。以往的新教認同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思索「我們是誰?」「到底什麼是英國人?」史學家愛德華‧吉朋,正是在這個時候寫下了《羅馬帝國衰亡史》,探索強盛的「帝國」為何會逐漸瓦解的原因。

經由這個「喪失與重組」的過程,英國由英格蘭王國邁向真正的「聯合王國」,其面相也產生了重大轉變。由壟斷貿易轉變為自由貿易、由蓄奴轉變為解放奴隸、移民社會的變化、女性能見度的提升等,都是這個重組過程中所帶來的衝擊。也因為這個重組,我們才得見今日認識的「大英帝國」。

■帝國社會結構的重組──移民增長與道德重整

失去美洲之後的大英帝國「解散之後再次重組」,重組後的新帝國,不論在自我認同和社會架構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喪失美洲後的英國,開始將蘇格蘭與愛爾蘭納入掌控之中,從而形成了「聯合王國」的雛型;在這種形塑過程中,大量因戰亂與飢荒逃離王國的蘇格蘭人與愛爾蘭人,構成了第一波移民潮的主力。這波移民風潮到了十九世紀後,又因為工業革命造成的貧民問題,而產生了新動力。在這第二波移民潮中,我們所熟知的澳洲、加拿大,以及現今的美國社會,都為其所形塑,並誕生了今日的面貌。

帝國重組的第二個現象,便是道德的重整。美洲的喪失,促使英國人開始省思:我們之所以失敗,是否是因為道德腐敗之故?於是,在英國,掀起了一股「道德重整」之風。包括拯救貧民、鼓吹福音主義、整飭東印度公司的腐敗等,而最為著稱的,便是解放黑奴。英國原本是蓄奴的主要國家,但卻搖身一變成為解放奴隸的先驅。所謂「慈善的帝國」形象,便是在這種狀況下興起的。

■女性的帝國──「維多利亞仕女」VS獨立自主的女性

以維多利亞女王為首,女性的形象在第二次帝國期間也有重大轉變。英國政治家如迪斯雷利等人,將女王打造成「帝國的象徵」,從而為帝國附上了一層女性的柔和色彩。以女王為首的「維多利亞仕女」,給人的印象是一種宛如「家庭的天使」般,溫柔賢慧、愛夫愛子的淑女形象,這種優雅卻又有如籠中鳥般的印象,正是一般大英帝國女性在傳統眼光中的看法。

然而,事實上大英帝國的女性,並不只限於所謂的「維多利亞仕女」。且不說當時因為工業化社會而產生的眾多單身女性,在帝國的各個角落中,也可以見到女性獨立且活躍的形象。除了我們熟知的醫護與慈善領域外,在移民群、殖民地當中,也出現了許多女性遠渡重洋,跨足偏遠社會的身影。

換言之,在看似對女性重重限制的第二次大英帝國,卻也因其發展給了女性更開闊的空間,從而為後來的婦女運動埋下了種子。

■自由貿易的帝國──物盡其用、貨暢其流

重組之後的大英帝國,最大的特色就是自由貿易取代了壟斷貿易,過去想像不到的交易情況,在帝國當中都能看到。因此也有人說,新的大英帝國其實就是個「物品的帝國」。

◎午茶時間的登場

在英國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男人喝咖啡,女人喝紅茶」。相較於價格較昂的咖啡,隨著東印度公司擴張輸入英國的紅茶,變成了女性喜愛的飲品。女性將「準備下午茶」當成是家庭的一個重要環節,於是英式下午茶也就成了「英國習慣」的一大象徵。

◎百貨公司的興起

百貨公司的興起,也是自由貿易帝國的一大象徵。受到第一次萬國博覽會的刺激,人們對於各地商品的需求激增,於是出現了將各地貨物集中一處,供市民進行消費的百貨業。百貨公司的出現,代表著民眾對於物質的渴望大幅提升。

◎博物館的出現

帝國擴張的另一個象徵,就是博物館的出現。以大英博物館為代表,博物館不只蒐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物品,同時也擴充了當代人民的眼界。十九世紀末,英國爆發了狂熱的「埃及熱潮」,大英博物館的埃及展品功不可沒。

◎旅行的發達

帝國的版圖擴大,同時也促進了旅行業的誕生。汽船與火車的出現,讓原本昂貴的旅行變成大眾都能享受的廉價娛樂,登山變成時尚消遣,海外旅行也變成帝國人民趨之若鶩的新享受。不過,旅行團員欠缺對當地的理解,破壞環境,這對帝國的形象,其實也有不良影響。

■那麼,到底何謂「大英帝國的經驗」?

「島嶼帝國」的經驗能給今日的世界與台灣什麼反思?

現今的英國,正為認同危機所苦惱著。然而,決定自己是誰的,是個人的經驗。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於自己是誰的意識,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動的。那麼,在英國從島國擴張成為帝國的過程,又以何種方式刻印下了什麼呢?這種「經驗」一直持續到伊拉克戰爭,仍然是困擾著英國與眾多殖民地乃至屬國的問題。今日的英國,雖然對於帝國的過去感到迷惑,但仍然嘗試著找回在那段過去中的失去之物;這正是本書所要描述的「帝國輪廓」,也是持續至今的殘影。

作者簡介

井野瀨久美惠

甲南大學教授,專長為英國近代史、大英帝國史。曾任日本性別史學會理事、編輯委員、日本學術會議第一部會史學委員會所屬會員。二〇〇四年以著作《殖民地經驗的去向》獲得東京女子大學女性學研究所第十九回「女性史・青山なを賞」。二〇〇五以著作《殖民地經驗的去向:Alice Green的沙龍和世紀轉換期的大英帝國》(人文書院,2004)取得京都大學文學博士。另著有《女人們的大英帝國》(講談社,1998)、《被稱為Hooligan的少年們──小孩子們的大英帝國》(中央公論,1999)、《謁見黑人、白人之王──繪畫中的大英帝國》(山川,2002);與北川勝彥共編著《非洲與帝國──朝向殖民主義研究的新思考》(晃洋書房,2011年)。

譯者簡介:

黃鈺晴

成大中文系畢業。曾於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台北藝術推廣協會等藝文組織擔任各類藝文展演活動之企畫與執行製作。現為自由譯者,譯有《沖繩走私女王:夏子》(奧野修司著),兼為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

本書審訂、導讀

汪采燁 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英國近代史、婦女史專家。

文件下载

  文件名称:大英帝國的經驗:喪失美洲,帝國的認同危機與社會蛻變  文件大小:22.2MB
  下载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或【链接失效】等问题,请留言告知!
  下载地址:百度网盘

大英帝國的經驗:喪失美洲,帝國的認同危機與社會蛻變下载地址已隐藏,输入验证码即可查看!(建议使用Chrome内核的浏览器)
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验证码。在微信里搜索“李畅随笔”或者“lichangsuibi”或者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都可以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验证码不定期更换】

微信打赏
喜欢 (0)
[微信扫码打赏]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